静电寻奥秘,思政筑根基——物理组校内思政公开课课堂展示
发布日期:2025-09-26 浏览次数:473
为深化课程思政建设,将价值引领融入物理教学全过程,我校物理组于近期开展思政主题课堂展示活动。本次活动中,王婷婷老师以《静电现象》新授课为依托,巧妙串联实验探究与思政教育,打造了一堂兼具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示范课,为全组教师提供了学科思政融合的实践范本。
一、情境导入,以生活唤醒责任意识
课堂开篇,王婷婷老师以“妈妈的生活烦恼”为切入点,播放电视机屏幕积灰、衣服吸附毛发、梳头时头发凌乱等与静电相关的生活场景图片,并搭配背景音乐《我的妈妈是超人》,迅速拉近物理知识与生活的距离。在引导学生思考“如何帮妈妈解决静电困扰”的过程中,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,更潜移默化地传递了“学以致用、关爱家人”的责任意识,让思政教育从课堂伊始便自然渗透。
二、实验探究,在操作中渗透科学精神
课堂核心环节,王婷婷老师围绕“摩擦起电”“两种电荷”“验电器使用”三大模块设计分层实验,将科学思维与思政元素深度融合。
1. 摩擦起电实验:王婷婷老师先演示“摩擦后的塑料棒吸引水流”实验,引导学生观察现象、总结“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”的性质;随后组织学生分组实验,用玻璃棒、橡胶棒等器材探究摩擦起电规律。过程中强调“规范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前提”,培养学生严谨的实验态度。
2. 电荷性质探究:将学生分为三组,分别探究“同种电荷相互作用”“异种电荷相互作用”,通过对比实验现象,逐步推理出“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”及“同种电荷相互排斥、异种电荷相互吸引”的结论。王婷婷老师适时点拨“科学结论需经反复验证”,让学生体会科学研究的客观性与逻辑性。
3.验电器原理学习:结合教材图示,引导学生自主分析验电器的结构与作用,通过“检验带电体”的实操,理解“同种电荷相互排斥”的原理。王婷婷老师特别提醒“细节决定实验成败”,例如观察金属箔片张角时需平视,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科学素养。

三、原理剖析,以知识传递辩证思维
在讲解“摩擦起电实质”与“静电感应”时,王婷婷老师结合原子核式结构模型,引导学生理解“摩擦起电是电子的转移,而非电荷的创造”,并通过“静电感应中导体电荷分布”的分析,强调“电荷守恒”的物理规律。同时,通过“导体与绝缘体的分类”讨论,培养学生“辩证看待物质属性”的思维,让学生明白“没有绝对的导体或绝缘体,关键在于条件”,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。
四、生活应用,在实践中深化价值引领
课堂尾声,王婷婷老师播放特斯拉线圈“演奏”的《我和我的祖国》片段,自然过渡到“静电的利用与防止”。通过分析“静电除尘、静电复印”等应用案例,展现物理知识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;结合“油罐车铁链、避雷针”等防电措施,强调“科技服务生活、安全重于泰山”的理念。最后呼应开篇,让学生为“解决妈妈的静电烦恼”提出具体方案,如使用防静电喷雾、增加室内湿度等,将“学以致用”的理念落到实处,同时结合“祖国生日”的时间节点,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与民族自豪感。
五、组内研讨,共探思政融合新方向
课后,物理组教师围绕本节课展开深入研讨。大家一致认为,本节课通过“生活情境—实验探究—原理剖析—生活应用”的闭环设计,将“责任意识、科学精神、辩证思维、爱国情怀”等思政元素自然融入教学各环节,实现了“知识传授、能力培养、价值引领”的有机统一。物理组教师们表示,将以此次示范课为参考,进一步挖掘物理学科中的思政素材,如“力学中的平衡思想”“能量守恒中的可持续理念”等,让思政教育真正成为物理课堂的“隐形翅膀”,助力学生全面发展。